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在7月1日即将到来之际,湖南大学河南校友会牵头,联合清华、北大等名校河南校友会,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,其中一项,是组织参加荥阳贾裕镇张虎臣烈士纪念活动,助推红色美丽乡村建设。
耄耋之年的我,是湖南大学早期的一名校友,也是张虎臣烈士的曾孙,能在家乡同校友一起,参加庆祝建党100周年、纪念曾祖父的活动,感到无比激动,不由的回想起那过去的岁月,想起那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学生时代。
1953年我高中毕业,考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公路系,1957年毕业,那一年学校更名为湖南大学。大学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,那么的难以忘怀,岳麓山的美景,湘江中的橘子洲,山坳中的爱晚亭、山顶的云麓宫,学校旁的岳麓书院都深深的印在脑海之中。春天,万物复苏,满山遍野的杜鹃,凉爽幽静的环境,是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。母校的教诲,让我受益终身,不仅掌握了建设祖国的知识,也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。在校期间,除学习外,也经常活跃在运动场上,与同学们一起锻炼身体。打篮球是我的爱好,曾担任本校和八大院校的篮球队队长,校运动会上荣获800米冠军,岳麓山摩托车赛第一名。
四年的时间,转眼即逝,1957年到了毕业的时间,恋恋不舍的告别母校,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,背上行囊,踏入社会,走向工作岗位。1957年分配到河南省城市设计院,从事道路桥梁和城市规划设计工作。1958年,由我独立设计的“平顶山湛河陶粒砼大桥”,因其结构先进被收录于“全国城市桥梁经验汇编”一书。此桥虽经60余年风雨和河水的冲刷,至今仍完好坚固的屹立在湛河之上,同其他新建桥梁一起造福着人民。之后荣获河南省重大技术成果奖;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,1959年获河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。同年,毛泽东主席来河南视察,我作为劳模代表,同省厅级以上干部一起,受到毛主席的接见。
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,我被调任河南省建委抗震办公室负责人三年,兼任河南省地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,负责全省抗震工作,使当时的河南抗震工作名列前茅。所撰写的《抗震与防震》一文,被编入《农业大全》一书。在参加全国抗震会议期间,有幸参观了中南海毛主席故居——丰泽园和瀛台。担任河南省科协三届委员,建筑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学会主任委员。河南省专家委员会委员,经常为省科技工作提供咨询。20余年参与主持设计项目共60余项。
1983年,调入河南省交通厅公路局,从事公路建设,任副总工和工程科长,主管全省公路桥梁建设管理工作,并担任河南省公路学会副秘书长。在任期间跑遍了全省各个县市,建设公路5000多公里名列全国第一,在国家科技引导型项目获国家级二等奖。
1985年,发起成立湖南大学郑州校友会,并担任副会长和秘书长。
1992年,援外尼泊尔王国,担任巴拉比斯阿尼科项目工程总工和专家组组长。该项目地处山区,施工难度极大,但项目组团结一致,克服重重困难,如期圆满竣工,受到联合国开发署和中国驻尼大使馆的表彰。期间,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尼,接见项目组并给以慰问和鼓励。在异国他乡为国争光,我没有辜负祖国的委托。作为烈士的后代,我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,兢兢业业,奉献终生,并被收录于《河南当代科技名人》第一集。
如今,新中国已成立71年,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华诞,在党的领导下,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全民脱贫,步入小康,足以告慰先烈在天之灵,烈士们可以安息了。(湖南大学1957届校友 张伯瑞)